硬盘介绍篇

1.硬盘分类

1-1.接口类型

  • 早期硬盘接口有IDE、SCSI等,随着硬盘技术发展,这些接口类型已经消失;
  • 当前主流的硬盘使用的接口有SATA、SAS、FC(服务器未使用)、PCIE等
  • SAS和SATA接口区分:通过红圈2区分,SATA 硬盘红圈2部分是分开的;SAS是连接在一起的,且背面有金手指。

SAS/SATA 接口最大传输速率关系表
PCIE 接口


1-2.外观尺寸

HDD按照碟片的尺寸大小,即硬盘碟片直径分为: 1 inch、1.8 inch、2.5 inch、3.5 inch、5.25 inch。SSD虽然没有碟片概念,但尺寸大小和HDD是保持一致的。

***HDD主要尺寸

主流的硬盘中,有3.5寸和2.5寸2种,不同硬盘厂商的外形尺寸都在公差范围内,差异极小。

3.5寸:LFF,长*宽=147mm*101.85mm,企业级3.5寸硬盘的厚度一般为26.1mm 。

2.5寸:SFF,长*宽= 100.45mm*69.85mm ,企业级2.5寸硬盘的厚度一般为15mm 。

***SSD主要尺寸

主流的固态硬盘尺寸为2.5寸,不同硬盘厂商的外形尺寸差异微小。

2.5寸:SFF,长*宽= 100.45mm*69.85mm ,SSD的高度有7mm,9.5mm和15mm,各个厂家可能设计不同的厚度,但不会超过15mm。

  • 2.5寸偏重于性能表现,具有更高的IOPS和带宽;
  • 3.5寸偏重于容量,容量一般比同一代的硬盘大4倍左右,在2014年,硬盘厂商已经推出的最大容量为8T,目前容量可达14TB。

2.5寸和3.5寸HDD对比图


1-3.业务类型


2.硬盘的供应商

基于存储介质不同,硬盘分2类:HDD和SSD。

  • HDD供应商仅存3家:希捷,西数WDC(含WD和HGST),东芝;
  • SSD供应商较多,业内主流的供应商有Intel、Samsung、Micron、Sandisk、HGST、Toshiba、Seagate、华为等。

HDD硬盘供应商
SSD供应商


3.硬盘关键指标

  • 硬盘容量(Volume)
  • 转速(Rotational speed)
  • 平均访问时间*(Average Access Time)
  • 数据传输率(Date Transfer Rate)
  • IOPS(Input/Output Per Second)

硬盘容量(Volume):容量的单位为兆字节(MB)或千兆字节(GB)。影响硬盘容量的因素有单碟容量和碟片数量。

转速(Rotational speed):硬盘的转速指硬盘盘片每分钟转过的圈数,单位为RPM(Rotation Per Minute)。一般硬盘的转速都达到5400RPM/7200RPM。SCSI接口硬盘转速可达10000-15000RPM。

平均访问时间*(Average Access Time)=平均寻道时间+平均等待时间。

数据传输率(Date Transfer Rate)

硬盘的数据传输率是指硬盘读写数据的速度,单位为兆字节每秒(MB/s)。硬盘数据传输率包括内部传输率和外部传输率两个指标。

IOPS(Input/Output Per Second)

即每秒的输入输出量(或读写次数),是衡量磁盘性能的主要指标之一。

随机读写频繁的应用,如OLTP(Online Transaction Processing),IOPS是关键衡量指标。另一个重要指标是数据吞吐量(Throughput),指单位时间内可以成功传输的数据数量。对于大量顺序读写的应用,如电视台的视频编辑,视频点播等则更关注吞吐量指标。


4.HDD和SSD容量差异对比

HDD

NL SAS/SATA容量一般为250G的整数倍,目前主流容量有:

2.5inch:500/1000G

3.5inch:1/2/3/4/6T/8T/10/14TB

10K/15K SAS硬盘容一般为300G的整数倍,主流容量有:

2.5inch:300/600/900/1200G

3.5inch:300/600G(只有15K,2014年停产)

SSD

SSD的容量不太规范,各家差异较大。

MLC SSD的硬盘容量有:

80/128/160/240/256/300/480/512/600/800/960G

eMLC SSD的硬盘容量有:

100/200/400/800/1600G

TLC SSD硬盘容量相对比较大,3.6/7.2/7.68等容量比较常见,TLC磁盘的Over Provisioning占地都在>28%以上。

企业级较主流的应用是MLC/eMLC SSD;SLC因成本太高,应用都不广泛, TLC应用最为广泛,QLC因寿命上也不断提供,逐步走入数据存储市场;

提示:根据系统槽位数和业务需求容量,选择正确的容量适配。


5.磁盘功耗差异分析

  • SSD的功耗比HDD功耗略低(除PCIe-SSD外);
  • 同类型HDD,3.5寸比2.5寸功耗高,且容量越大,功耗越大;
  • HDD转速(RPM)越高,功耗越大;
  • SSD的容量越大,功耗越大。

说明:此处记录硬盘随机读最大典型功耗,如果硬盘业务压力小,功耗要低很多。SSD的空载比工作低很多。


6.磁盘性能差异分析

  • 同类型的HDD,15K SAS >10K SAS> NL SAS/SATA,目前的接口速率不是性能瓶颈,而SSD,接口速率已经成为瓶颈,尤其是SATA SSD,6G/s的传输率已经不能满足需求。
  • 随机性能IOPS:15K SAS为NL的2倍以上,10K SAS为NL的1.5倍以上。15K比10K 高20%。
  • 同类型HDD,3.5寸硬盘IOPS比2.5寸低,最大持续带宽比 3.5寸高。
  • 顺序性能:15K SAS为NL的2.2倍以上,10K SAS为NL的1.5倍以上。15K比10K 高20%。

6-1.性能差异分析

  • SSD随机读/写IOPS比HDD高出近200倍,MLC SSD以优化读性能为主,写性能为HDD 的50倍左右。
  • SAS SSD因接口速率提升到12Gb/s,读写性能都有较大提升。
  • HDD转速越高,延迟越低;SSD的延迟远低于HDD。低延迟业务下,SSD更适合。

7.寿命及可靠性分析


8.硬盘类型

桌面级硬盘主要针对家庭个人应用,应用在台式PC、笔记本等领域;企业级硬盘针对企业级应用,主要应用在服务器、存储磁盘阵列、图形工作站等。

  • 容量:相比桌面级硬盘,企业级硬盘具备更大的存储容量,当前单硬盘最大容量可达4TB
  • 性能:主要体现在转速、缓存、平均寻道时间等
  • 可靠性:企业级硬盘具有更高的平均无故障时间(MTBF),一般来说桌面级硬盘的平均无故障时间大部分都在50万左右小时,企业级的都在100万以上。

9.主流硬盘类型

硬盘接口是硬盘与主机系统间的连接部件,作用是在硬盘缓存和主机内存之间传输数据。不同的硬盘接口决定着硬盘与计算机之间的连接速度,接影响着程序运行快慢和系统性能好坏。


10.硬盘关键指标

硬盘的性能指标包括硬盘容量、硬盘速度、硬盘转速、接口、缓存、硬盘单碟容量等。

  • 硬盘容量(Volume): 容量的单位为兆字节(MB)或千兆字节(GB)。影响硬盘容量的因素有单碟容量和碟片数量。
  • 转速(Rotational speed):硬盘的转速指硬盘盘片每分钟转过的圈数,单位为RPM(Rotation Per Minute)。一般硬盘的转速都达到5400RPM/7200RPM。SCSI接口硬盘转速可达10000-15000RPM。
  • 平均访问时间*(Average Access Time)=平均寻道时间+平均等待时间。
  • 数据传输率(Date Transfer Rate): 硬盘的数据传输率是指硬盘读写数据的速度,单位为兆字节每秒(MB/s)。硬盘数据传输率包括内部传输率和外部传输率两个指标。
  • IOPS(Input/Output Per Second):即每秒的输入输出量(或读写次数),是衡量磁盘性能的主要指标之一。随机读写频繁的应用,如OLTP(Online Transaction Processing),IOPS是关键衡量指标。
  • 另一个重要指标是数据吞吐量(Throughput),指单位时间内可以成功传输的数据数量。对于大量顺序读写的应用,如电视台的视频编辑,视频点播等则更关注吞吐量指标。

11.SSD磁盘系统构成

SSD主要由控制单元和存储单元(当前主要是FLASH闪存颗粒)组成,控制单元包括SSD控制器、主机接口、DRAM等,存储单元主要是NAND FLASH颗粒。

  • 主机接口:主机访问SSD的协议和物理接口,常用的有SATA、SAS和PCIE等。
  • SSD控制器:负责主机到后端介质的读写访问和协议转换,表项管理、数据缓存及校验等,是SSD的核心部件。
  • DRAM:FTL表项和数据的缓存,以提供数据访问性能。
  • NAND FLASH:数据存储的物理器件载体。

12.NVMe SSD系统结构

  • NVMe SSD的接口形态有很多种,但现在作为常见的是M.2。
  • M.2 SSD是以M.2协议为接口的固态硬盘。M.2原名为NGFF接口,由mSATA演化而来,具有更多的尺寸选择,并且可以选择SATA和PCIe协议。

13.NAND FLASH介绍

NAND FLASH是一种非易失性随机访问存储介质,基于浮栅(Floating Gate)晶体管设计,通过浮栅来锁存电荷,电荷被储存在浮栅中,在无电源供应的情况下数据仍然可以保持。相对于HDD,具有读写速度快、访问时延低等特点。

NAND FLASH内部结构

NAND内部存储单元组成包括: LUN、Plane、Block、Page、Cell。

  • LUN:又称为DIE(16+1 RAID4 冗余,保护DIE、Page失效),能够独立封装的最小物理单元,通常包含多个plane;
  • Plane:拥有独立的Page寄存器,通常LUN包含1K或2K个奇数Block或偶数Block;
  • Block:能够执行擦除操作的最小单元,通常由多个Page组成;
  • Page:执行编程和读操作的最小单元,通常大小为4KB/8KB/16KB等;
  • Cell:Page中最小操作擦写读单元,可以存储1bit或多bit。

14.SSD寿命分析

当前业界使用较多的是NAND Flash,NAND Flash因使用Floating Gate存储电子实现数据存储,电子在反复穿过Floating Gate后,会导致存储电子的能力变弱,最终导致击穿,无法存储数据。这特性是NAND Flash的通病,所以在使用NAND Flash时,要充分评估应用业务的写入数据量,避免提前写穿导致器件失效。

  • 单阶存储单元(Single-Level Cell,SLC)每个存储单元内存储1个信息比特
  • 多阶存储单元(Multi-Level Cell,MLC)可以在每个存储单元内存储2个以上的信息比特,其“多阶”指的是电荷充电有多个能阶(即多个电压值),如此便能存储多个比特的值于每个存储单元中。
  • 三阶储存单元(Triple-Level Cell,TLC),这种架构的原理与MLC类似,但可以在每个储存单元内储存3个信息比特。TLC的写入速度比SLC和MLC慢,P/E Cycle也比SLC和MLC短,大约500~1000次左右。

15.常见SSD磁盘参数和规格

常见SSD容量有300、600、800GB,1.2TB,4.8TB,7.6TB等,支持SLC,MLC和TLC等颗粒,大容量基本采用3D TLC颗粒

关于SSD接口和协议,目前主流协议为NVMe,但大多产品都还采用SAS,SATA协议。主要接口有M.2,U.2,PCIe等接口。


现在注册,即刻畅享专业桌面虚拟化解决方案 立即注册